选锋分为三组,其中二十人是干扰寨上守军的弓弩手,十人手持大盾,掩护另外手持唧筒的十人。

    唧筒为竹制,由水杆和竹筒两部分组成。

    将其竹筒端放进水中,并将裹絮(即活塞)的水杆(即拉杆)往上抽起,水就能通过窍(阀)进入水筒中。

    这东西不仅能汲水,还能用力推送水杆将水喷出很远,当唧筒用做救火时,即是古称的救火水龙。

    若是将竹筒中的水换成猛火油,便可以把灭火变为放火了。

    这物事宋军并不陌生,就是大名鼎鼎的猛火油柜(猛火油柜肯定是有柜子的,这个没有,其实不一样,但原理相同,都是用压力将猛火油挤出)。

    大石寨守军很快就发现了同军的意图,警讯大响,放弃了与同军弓弩手的对射,而将远程武器重点招呼到手持唧筒的同军兵卒身上。

    选锋将士虽然有重甲大盾防护,但在这种高强度的打击下,仍然不断出现伤亡。

    仅仅是靠近拒马阵喷射猛火油,并点燃这些拒马,就阵亡了十二人,撤回时其余人也大半带伤。

    但这些伤亡是值得的,被猛火油点燃的沉重拒马开始剧烈燃烧。

    这种燃烧的效率极为惊人,寨墙上守军也能感受到滚滚热浪,有人尝试用水去剿灭大火,但其人很快就放弃了徒劳的尝试。

    不仅是拒马阵隔着寨墙还有一段距离,水泼不到,就算能泼到,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,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拒马被烧塌。

    同军一方,孙立见守军没有派人出寨灭火,便放弃了紧接着第二波打击。

    等了好一会,待地上的拒马烧得差不多,火势明显变小后,其人才继续下令。

    “突击队,进攻!”

    因拒马被烧,寨前平台宽敞了很多,两百人的突击队总算能散开了。

    突击队同样是多兵种配合,一部分人以弓弩压制敌军,一部分人以大盾掩护袍泽,一部分人手持钩镰将还在燃烧的拒马残骸拨到一边,以免火苗伤着人。

    还有一部分兵卒抬着一种奇怪的武器,并将之安放在刚刚清理出来的平台上。

    守军看不懂敌军如同粗桶般的新奇武器,但也知道这东西绝不好惹,若不能压制住这波进攻,大石寨就得失守,当即也顾不得同军的火力压制了,纷纷张弓射箭。

    狭窄的进攻正面,进攻方人数更多也意味着更大的伤亡,英勇的突击队将士很快就倒下了一大片。

    指挥位置上的孙立不为所动,继续下令。

    “二营,跟上!”